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景色宜人。
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般是指中國南方春季的降水頻繁。4月江南雨日大多數在16天左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區雨量還要更多。
這時天氣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此時華南的氣溫已經達到15℃以上,而且雨量也繼續增多。
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鼻迕骰ㄐ牛阂缓蛲┗?,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古代清明詩中,常常寫到桐花。如白居易《桐花》詩說“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白居易《寒食江畔》詩說:“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p>
這意思是說,看到紫桐花,就意識到是清明時候了。清明節氣開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風,就是被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的“壽命最短”之花——麥花。
柳花開時思親濃,人們喜歡清明插柳,喜歡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總吟詠柳樹柳花,或是折柳贈別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的主要習俗有:禁火、掃墓、踏青、蹴鞠、插柳等。
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現在大力推動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社區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緬懷先烈、追憶歷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喪葬陋俗,自覺進行殯葬習俗改革,不斷探索文明的祭掃方式。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淮河岸邊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歲時說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
《蕪湖古今》記蕪湖風俗時說,清明日“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文案:來源于網絡,請替換
圖片:pixabay,可商用
所有樣式和貼紙元素均出自135編輯器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