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化時代大眾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當我們在網絡上留下痕跡時
同時存在著個人信息在不知不覺中被竊取,甚至利用的風險,這就十分需要我們提升安全意識,養成良好操作習慣最大程度做好自我防護。
疫情期間,存在某些違規App打著疫情監測的名義,出現非授權、超范圍采集使用個人信息等問題,存在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濫用的風險,因此公眾在使用相關App時,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自己的銀行賬戶必須自己使用,出租和轉借銀行卡及賬戶屬于違法行為。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證件,可能會讓一些不法分子借用你的名義從事非法活動,將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法律風險,以及個人信用受損、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
公共場所中的一些免密WiFi可能實為不法分子專門搭設的虛假“釣魚”陷阱;使用一些不明“蹭網”APP時,因此需提高警惕,避免不法分子利用風險WiFi漏洞造成我們的損失。
不法分子往往通過短信或社交平臺,發送利用偽基站進行偽裝的詐騙短信,并附帶釣魚網站等虛假鏈接,誘導用戶點擊鏈接進行賬號密碼、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填寫,導致用戶的重要的賬號密碼等信息泄露。
騙子冒充正規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聲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受害人配合注銷校園貸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
騙子要求受害人下載云會議類型的APP并進行屏幕共享(方便騙子查看受害人個人信息并監控受害人)。隨后,騙子以檢測賬戶為由,要求受害人向某些借貸平臺申請貸款,再轉至指定賬戶。
騙子告訴受害人,查詢到其在各大借款平臺上都有校園貸賬戶,需要進行相同的操作,要求受害人在各大借款平臺申請貸款額度并提現后轉賬到指定賬戶。
冒充網購平臺客服,以“所買產品質量不過關、缺貨”等借口向受害者提出退款。
受害者按要求添加好友后,詐騙分子會制造點擊鏈接、掃碼轉賬等情況
進入鏈接,詐騙分子會要求受害者填寫個人信息,接著盜走卡里的錢。
如果是掃碼轉賬,詐騙分子會要求受害者用其他貸款平臺轉賬,并提出受害者轉賬后才能繼續退款流程的不合理要求。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52628)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