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
3、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那個時候我年輕氣盛,體內有著躁動不已的氣力,需要通過“在路上”的那種不羈的感覺來釋放青春力比多。于是,利用假期,我跑了很多地方,深深地感覺到中國的復雜和巨大,路途的遙遠和沒有盡頭,人生的蒼茫和寬闊。
百會穴位于人體最高處,又為手、足三陽經與“陽脈之?!?--督脈的交會之處,因此本穴為人體陽氣盛極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根據“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醫,也稱漢醫,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
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后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
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冬三月是萬物閉藏之時。冬忌汗泄。冬季一日秋收之要,是將身心內熱收斂于腎。收則壯腰,失則酸萎,汗出陽泄。所以,冬季一日申初之后秋收茶意在涼血歸腎,而不可汗出。握一日之秋申時“小收陽”,恰是冬三月藏匿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生物變化的總規律。
中醫,也稱漢醫,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
用手指或梳子從額前至枕后,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早晨起來后為梳頭的最佳時間。古時候被稱為“櫛發”。人體的各條經絡都匯聚于頭部,梳頭時要經過眉沖、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使這些穴位得到按摩和針灸同樣的刺激,達到促進頭皮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的功效。
在中醫的理論里,頭為諸陽之會,凡五臟的精華之血、六腑的清陽之氣,都交匯于頭部。而百會穴就位于頭頂,是人體最高的腧穴,深系腦髓。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當人頭痛、失眠、眩暈、煩躁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揉腦袋。
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來調整。
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時光不會被辜負,勿忘初心,從今日起,努力去做一個可愛的人,不羨慕誰,也不埋怨誰,在自己的道路上,欣賞自己的風景,遇見自己的幸福。最好的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
人活百年并不難,養生保健是關鍵。昧用者壽短,善用者延年。惜未危之命,治未病之病。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損而不防。
勞其形者長壽,安其樂者命短。靜以養神,動以練形。能動能靜,可以長生。若要健,天天練。早起練長跑,老年變少年。懶惰催人老,勤勞可延年。百病起于情,情輕病亦輕。
今天
春天的雨水悄悄地來了
北方的我
心早已飛到了南國
去感受春雨那絲絲的親昵
春天的雨水
是蒼天的淚
好象是久別后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