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氣溫回升,萬物復蘇,人們到郊外散步、游玩,欣賞自然風光,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氣息。
這是古代清明節的習俗,最初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如今仍深受人們喜愛。
風箏古時稱為 “木鳶”“竹鵲” 或 “紙鳶”,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沿襲至今。
使用說明:
請按原圖尺寸上傳圖片,需要使用保存同步功能同步到公眾號,在微信預覽中查看效果。
注:如果需要修改詩詞譯文內容,則需先點擊“點擊解鎖詩詞譯文”按鈕,出現詩詞譯文之后,再點擊選中詩詞譯文,然后點擊“編輯”進行修改。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前往墓地,為先人清掃墳墓,獻上鮮花,供奉祭品,舉行簡單而莊重的祭祀儀式,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敬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的一項有趣習俗。每逢清明,人們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愿望,然后將其放飛至高空,寓意著把晦氣、煩惱等一并帶走,帶來好運與希望。
清明節還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民間有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的說法,人們認為在清明節這一天插柳戴柳可以驅邪祈福。關于這一習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清明時節,腳步輕叩大地,每一步都踩在春天的鼓點上。田野間,麥苗隨風舞動,似在為這場春日盛會伴舞,嫩綠的身姿與湛藍天空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清明節的核心文化內涵之一是緬懷感恩。通過祭祀先人,我們銘記先輩們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他們在歲月中積累的智慧、堅韌與善良,成為家族傳承的寶貴財富。這種對先輩的緬懷,讓我們懂得飲水思源,珍惜當下的生活,同時激勵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傳承先輩的優良品質,為家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當我們在春日里踏青尋芳,莫忘腳下這片土地承載著無數先人的足跡;當我們在墓碑前獻上鮮花,應懂得文明祭掃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讓我們以敬畏之心傳承傳統,用文明之舉守護清明,讓這個古老節日綻放出更璀璨的時代光芒。